教育信息
教育信息
安徽滁州技师学院“十三五” 发展规划

发稿:办公室 审核人:发布时间:2017-09-11 阅读次数:1548

                           

技师院党发〔2017〕14号

关于印发《安徽滁州技师学院“十三五”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系、部、处、室:

《安徽滁州技师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业经院党委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规划要求,按期高质量做好各项工作。

特此通知。

                         

  中共安徽滁州技师学院委员会

                           2017年8月10日

安徽滁州技师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明确未来五年学院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国家及地方有关文件精神和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十二五”期间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等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协调发展,办学特色逐步彰显,办学成绩改善。

2013年8月,市委市政府着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根据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整合原滁州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滁州市交通技工、滁州农机技工学校三所学校,组建成为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

1.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达5000余人。十二五”末学校占地240亩,校园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藏书40931册,网络带宽200兆,数字资源量约870GB。学校共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校内实验实训室30个,实验实训室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多媒体教室85间,教学机房13个,基本能够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先后与博西华、长电科技、康佳集团、银鹭集团、永强汽车等大型集团公司长期合作,规模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总数上升到15家。

学校是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安徽省重点建设十所中等职业学校之一、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滁州市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是全市农民工培训基地、阳光工程培训基地。

2.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学校紧扣市场需求,设置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相适应的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财经商贸、社会文化艺术、建筑工程等六大类17个专业,其中学前教育、会计、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平面设计、汽车应用与维修等专业为省、市重点专业点建设项目,会计实训基地、数控技术基地建设成功入选省重点实训基地。

近两年,学校招生工作稳中有升,2015年招收新生1000余人,比2014年增加了10%。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8%。在全国中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3个、三等奖 4个。连续两年在全省140余所中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排名第三,位居安徽省第一方队,连续9年在市中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稳居第一。

3.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加大内培外引的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队伍整体建设水平。全校有教职工215人,其中专业教师180人,双师型教师144人,副高级职称77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人。

4.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来改革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适应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机制。

5.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学校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主编、参编教材8本,获得专利10余项。目前学校建有省级精品课程6门,市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十二五”期间社会培训与鉴定中心积极加强与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开展各类企业员工培训、驾驶员培训、交通运输从业资格等45126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滁州市在职职工的技能提升和社会专业技能培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学校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学校出台了干部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机制,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大力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明确班主任的岗位职责。努力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服务建设。认真做好校园美化、校舍维修、用水、用电管理等工作。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校园安全工作网络,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

7.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富有成效。学校党委严格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学校高度重视师生员工思想稳定工作,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努力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学校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连续多年获得“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二)存在问题

1.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与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校园规划不合理, 2015年市规委会批准,内含园区医院和市公共实训基地,缺少学校专业发展和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衔接。学校建设资金落实困难,以致校园土地面积和基础设施与办学基本条件指标要求仍存在差距,教学与一体化实训用房、学生生活用房、体育运动场和图书阅览室等面积不足,尚不能满足学校教育事业发展需求。

2.学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不够高,管理不够规范、精细。教育教学理念有待进一步改善,干部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水平有待全面提升。

3.专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结构不够合理,部分专业面临停招局面。缺乏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建设质量有待提高,专业建设投入力度还需加大。

4.师资水平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学校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和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数量少,“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高职称高技能教师比例需进一步提高。师德师风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5.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合作办学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6.实验实训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设备的维护更新不足、设备类型不能满足实验实训的需求,部分专业没有任何实训设施等,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等文件精神,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着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经过五年的建设,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技师学院和“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职业院校。

1.办学规模目标:“十三五”期间,保持稳步发展,争取各类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7000人左右,其中高级技工以上达到1800人,各类技能培训鉴定人员年均达10000人次以上。

2.专业(群)建设目标:到2020年,建成6个相关度高、共享性强、效益优良、优势明显、深度融合我市产业链的专业(群),其中,重点建设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社会文化艺术、土木工程、经贸六个专业(群)。全院招生专业数达到28个左右。努力建成1个高技能培训基地、两个省级示范基地,新增3个左右省级特色专业。

3.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将“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长期战略,按照“稳定、培养、借智、引技”的建设思路,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与制度。扩大专任教师规模,到2020年,师生比控制在1:18以内,教职工总数不低于350人,其中专任教师将达280人左右。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和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4、社会培训鉴定目标:加强成人函授本科高等学历教育,着力推进技能加学历培训模式,搭建学历提升平台,不断服务学生发展。积极探索新时期成人函授教育与培训新途径。保持稳定的培训规模,为各企事业单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社会服务职能。

5.基础能力建设目标:到2020年,校园占地面积431亩,完成四幢学生宿舍楼、四幢一体化实训楼、400米田径运动场、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和智慧校园等建设,校园用地,教学、学生生活、行政用房和运动场所面积达到办学指标要求。基本建成功能布局合理、教学生活设施完善、环境舒适优美的现代化校园。不断提升校园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水平。完善校园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努力创建平安校园。健全档案工作机构,加强综合档案室建设。

6.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到2020年,实训中心建成下设6个分实训中心,近80个实验实训室,设备资产总额达到5千万元,校内实训场地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30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运行顺畅、资源共享,相对稳定的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

7、信息化建设目标:到2020年,建成高水平校园网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实现高速、安全的校园网全面覆盖,信息化终端遍布校园。以信息技术对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进行现代化改造,构建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的信息环境,实现教学教研、管理服务的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为学院发展提供信息化支撑。

8.学生工作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团组织建设;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构建招生和就业创业工作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确保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的不断提高。

9.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围绕学院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建设具有工匠精神的文化底蕴,反映时代要求,全面提升技师人的文化素养,为学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到2020年,构建和完善文化导向引领平台、文化环境培育平台、文化载体支撑平台和文化影响传播平台,形成具有技师特色的“文化导向—文化环境—文化载体—文化影响”学院文化格局。

10.体制机制创新目标: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学院治理结构,进一步激发学院办学活力,通过完善教师的目标绩效考核,激励教师转型提高,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社会实践、服务地方,为学院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三)发展战略

学院实施“54321”战略部署,即注重“内涵、特色、创新、开放、多元”的办学思路,坚持“技能型、地方性、合作式、品牌化”的办学定位,实行“职业教育、技师培养、社会培训”三轴联动的办学模式,坚持“德技双修、知行合一”办学方向,努力把学院建成“省内一流”的省级示范性技师学院。

发展战略阶段为“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一年打基础,主要是加大教学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活动等方面,为实现学院大跨越打下坚实基础。三年见成效,主要是经过三年建设,使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有明显成效。五年大跨越,就是经过五年的建设,学院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技师学院和“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职业院校,学院各方面事业实现大跨越。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学院整合加强工作

2016年初,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整合优化职教资源,将滁州技师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中专中技部和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组建一所新的职业院校,实行一个机构三块牌子。“十三五”期间,学院将进一步加大整合加强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学院各项管理,各方面争取更大的发展。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以“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为先导,转变教学思想观念,以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为载体,优化学院教风与学风。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来推动教学改革。

2.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行业、企业、学院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强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进项目化、一体化教学,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完善学生考核方法改革,大力推进校本教材建设。实现课堂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完善职业技能大赛管理办法,逐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竞赛的项目及要求,促进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需要、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等内容接轨。

4.建立教学诊断与改进体系,加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完善由学院领导、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以及社会相关部门等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特色品牌专业群

1.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群。结合学院办学优势条件,强化资源配置管理,科学开设新专业群。每年增设2个左右新专业群,专业群覆盖滁州市经济社会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群体系。

2.调整专业群结构,提升专业群品质。贯彻专业“主导性、前瞻性、集群性”的建设思路,围绕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打造专业群,优化调整专业群结构。

3.打造特色品牌专业群建设,建立专业发展竞争机制。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上,树品牌求效益,以实现专业建设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对列入特色品牌建设项目的专业群,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在经费上给予重点投入,突出专业的内涵建设。建立重点特色专业检查评估、动态管理、滚动建设、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以特色品牌专业群建设,带动全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学生工作创新与发展

1.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学院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强化网络阵地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增强是非辨别能力。

2.着力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强化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节水、节电、节粮等教育活动,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行为表现纳入学生素质评价体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节约知识与技能,养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着力加强学生管理有效方式。努力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办法,高标准、严要求,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疏导,化解矛盾”的方法,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并定期进行规章制度教育,开展宿舍、班级7s有效管理。

4.着力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推进对国旗、国歌、国徽的法律和礼仪教育;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丰富学院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拓展学生军训综合育人功能,提升青少年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

5.着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加强青少年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高尚品格和担当精神。积极引导学生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树立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宏伟志向。

(五)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才引进质量;完善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搭建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提升平台,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教师实践锻炼基地。完善专业带头人和课程带头人选拔培养制度,开展不同层次专业带头人的选拔、考评工作。

2.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制定合理的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创新专业教学团队组织管理模式,通过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建设、管理、考核办法。鼓励支持各系部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和专业特点,建设专业教学团队,以团队示范作用,促进教师发展。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为根本,以提高干部队伍的知识水平、管理能力、综合素质为重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三严三实”,切实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管理干部队伍。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多渠道、多形式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不断完善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制度,积极发挥老教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努力引导新进教师健康快速成长,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和谐发展。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1.加强文化精神的传承。对学院办学理念、办学传统、校训等学院精神文化的内涵深入诠释并广泛宣传,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认真遴选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积极开设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程,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坚持把校园环境建设、景观建设和育人结合起来,精心打造以校园文化设施和校园人文景观为主的景观文化。科学统筹设置文化墙、宣传标牌、读报橱窗,精心办好广播、宣传栏等各类文化阵地。着力建设生态化、园林化、人文化的现代校园。

3.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精心梳理、整合开展丰富多样、吸引力强的文艺体育活动。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师生体育活动,大力发展学院体育事业,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学生社团为抓手,大力扶持科技型学生社团,组织好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成长成才舞台。

(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全面提升科研实力

1.激励科研队伍建设。突出科研带头人的作用,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吸纳和培养科研领军人才。注重对青年教师科研开发能力的培养,整合科研力量,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展科研团队建设。

2、做好课题研究工作。以“工匠精神”为指导,不断加强横向、纵向课题研究工作,加强教学改革,探索“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教学研究新路径、新方法,特别是支持一批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的科学研究项目,推进学院与企业深度融合的科研项目。

3.完善科研制度建设。构建院系两级科研管理体系,健全科研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管理队伍服务水平。制定、完善各项科研制度,实现制度对所有科研工作的全覆盖,积极推进各项科研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八)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南校区(新校区)建设力度,完善南校区(新校区)功能,并适时置换北校区,搬迁融入南校区(新校区),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按照建筑节能规范加大新建和改建项目节能建设,强化节能减排。

2.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按照学院专业发展规划,理顺院、系两级实验实训室管理,整合架构,通过“校企联盟”等方式,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优化资源。在汽车、数控、模具等专业引入企业,建立校中厂,开展生产性实训。进一步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扩大合作范围,丰富合作形式,提高合作质量,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共建双赢的长效机制。

3.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加强基础网络建设,实现网络有线、无线的校园全覆盖。加强数据中心平台、统一门户平台、统一认证“三大平台”建设,实现数据共建共享,提高系统利用率,为学院教学和管理提供有力保障。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教学资源库。推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

4.加强综合档案室建设。健全档案工作机构,完善档案工作制度,建立档案工作考核体系,形成充满活力的档案工作机制。丰富档案馆藏,优化资源结构,逐步建立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加强对易损档案和利用频繁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做好电子文件转换、归档及电子文件的管理,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有效,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

5.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建立和健全校内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校园预警和报警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校园治安管理,完善校园安全防范防控体系,通过技防、物防和人防的有机结合,推进校园叠加式防控。明确各单位安全责任人,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全面推进和谐、平安校园建设。

(九)强化技能服务社会意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1.紧紧围绕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稳定和加强成人本、专科教育规模。拓展社会培训服务功能,搭建培训服务信息平台,鼓励各系部面向行业企业和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支持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提升。

2.深入开展科研交流与产学研合作。树立科研“大胆走出去,积极引进来”的方针,通过与省市县科技管理部门、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主动联系,不断创造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与机会,从区域中小企业面临具体的现实问题着手,组织学院内有效力量集中攻关,解决一批中小企业的技术难题,打造区域内的服务品牌。与大型企业合作,积极参与大型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工作,实现科技服务到款额逐年提升。鼓励教师承接校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类横向科研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十)推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保障学院持续健康发展

1.坚持依法治校,民主办学。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法依规办学,全面提高学院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促进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制度的实施。深化院系两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下移服务管理重心,释放教学系部办学活力。

2.改革岗位管理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通过开展“三定”工作,全面实行岗位管理,实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不断优化岗位结构,形成动态管理机制。加快完成聘用制度推行工作,建立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深化学院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形成竞争激励机制。

3.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升服务育人水平。加大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力度,加强后勤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现代化的后勤保障能力。切实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确保学院安全稳定,以及教学科研、师生生活、学院建设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重点工程

(一)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深化多元化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探索政企行校四个方面合作办学的机制,不断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机制创新,努力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和综合竞争力,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要求。在“双元制”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各种灵活学习方式的职业教育。积极推进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将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扩大二级教学单位在人、财、物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学效益与经费划拨相挂钩,全面调动二级教学单位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二级教学单位的办学活力,使二级教学单位真正成为办学的主体。完善职称评定、优秀人才选拔、绩效工资分配等一系列制度,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不断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

(二)实施教学改革工程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育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路径,按照“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健全体系、突出实践、特色育人”的建设思路,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质量考核评价模式三项改革,构建和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育人体系、学生素质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四个体系,切实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施人才强校工程

认真落实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计划,每年选派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培训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不断完善教师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把教师社会实践落到实处。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教师参加各类培训,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参加相应职业资格证的培训和考核,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根据专业特点,积极聘用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院任教,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

(四)实施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严格落实国家职业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全面规范学院办学行为,不断激活办学活力,切实提高依法办学的能力和水平。以教育教学管理为重点,加强对学院常规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的治理,全面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加强行动计划的实施,调动全体教职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全员参与,形成良好氛围。结合学院工作实际,加强管理制度、标准的建设,建立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促进学院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五、保障措施

(一)政治思想保障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学院党委领导和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改革的精神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二)组织领导保障

组织成立规划实施领导机构。由学院主要领导牵头,组成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工作。各部门要以本规划为基础,制订实施计划和工作方案,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做好学院发展规划与各系、各部门发展规划的衔接与互动,并将落实情况作为学院内部各项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

(三)制度机制保障

根据学院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加大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学生管理、目标考核等方面各项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建立健全符合学院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现代中职学院制度体系。完善学院各项制度的长效运行机制,加强监督考核和管理,保障规划目标任务的执行力度。

(四)政策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以政府投入为主、行业企业支持、面向全社会的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加强对现有学院资产的管理,健全完善学院资产管理制度,确保学院的资产高效利用,防止资产流失。

(五)舆论环境保障

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规划的重大意义和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思路、主要任务、重点工程,提高学院师生对规划的认同感。积极组织各部门学习,深刻领会本规划的重大意义,形成全员关心、支持和参与学院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