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省级示范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

发布时间:2017-04-06作者:

  

  

  

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

任 务 书

       项目学校(盖章):   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  

项目名称:“计算机应用”省级示范专业建设项目

主管部门:         滁州市教体局        

       所 在 市:              滁州市            

       填表日期:           2016年元月20日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制

安徽省财政厅

2015年11月


一、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计算机应用”省级示范专业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起止年月

2016年1月~2018年12月

学校名称

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

学校网址

http://www.cztc.edu.cn/

通信地址

滁州市丰乐大道2238号

邮    编

239000

学校性质

公办

主要负责人

汪上

办公室

电话

0550-3082933

手    机

13955063026

电子邮箱

1559343043@qq.com

姓    名

施文

部门及职务

经贸与信息系主任

办公室电话

0550-3016762

手    机

18949796608

传    真

0550-3016762

电子邮箱

Swen1971@163.com

二、项目学校简介(不多于1000字)[1]

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高,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由原滁州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滁州市交通技工学校、滁州农机技工学校四所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的设立,对于加快推进滁州市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职教大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学校规划面积1069亩,现建成面积310亩,建筑面积近9万平方米,拥有满足教学和社会培训需求的设备设施、图书资料、校园网络和各类生活设施齐备。学校现有教职工286人、在校学生4500人。学生就业形势好,生源充足,办学经费有保障。

学校以三年制初中起点普通中专为办学主体,以职业技能培训(驾驶员培训、驾驶员从业资格证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补充,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长班与短训结合。在学历教育中,主要开设技工类、普通中专类、五年制高职类三个大类。学校共开设机电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美容与装潢、模具制造技术、建筑工程、食品加工、电子商务、会计、社会文化艺术、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平面设计、动漫制作等17个专业。

学校有一个年富力强、开拓进取的领导集体,有一支敬业爱生、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有一套健全科学、职责明确的管理制度。学校坚持12345的办学思路,围绕一个中心,为滁州市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调动两个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构建三维办学体系—职业教育、社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促进四个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身心健康,技能过硬;促进教师发展,使教师在教书育人、教科研中作出成就,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管理人员发展,通过有为,实现有位;促进学校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学校。明确五项方针,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以特色创品牌,以人才作支撑,以科研强实力。

三、项目建设背景与基础(不多于2000字)

1.项目建设背景

行业背景: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世纪、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纪。随着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校园网、企业内部网、小型局域网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及Internet服务等逐步普及,在网络设计、施工安装、管理维护等方面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

人才需求分析:从目前我国现有的情况来看,有较大网络人才需求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机关政府上网工程的实施造就了人才和培训的巨大需求。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也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将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机构改革、理顺内部管理流程相结合,利用国家基础网络资源,大力铸造电子政务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推进政府上网和网上办公,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现如今政府网站数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000余个地(局)级以上政府机关上网建立网站并逐步形成网上办公。县(处)级以下政府机关上网单位数量将更加庞大。粗略统计,实现上网的政府机关不足政府机关总数的5%,已经实现政府机关上网的数量超过1万个。全国政府网站待建设的需求将不少于15万个。保守估计每个政府网站的人按照2人计算,从业人员约2万人。未来从业总需求将不少于30万人。二是企业上网需求量猛增。截止到2015年6月,中国网站总数为357万个,其中企业网站占60.7%,有企业网站216万个,按照每个企业网站1人计算从业人员共216万人,目前企业上网总数不足全部企业的5%,相比之下,美国有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的大型企业已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商务活动。与国外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企业网站增长速度将还要大幅度的上升,未来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网络人才需求将不少于500万人。三是现有媒体的网站和商业、专业性质网站对专业人才的渴求更是迫不及待。网站今后的更大发展需要更加专业的人才来开拓。单就以上需求来看,媒体、政府和企业上网工程现在从业人数为42.5万人,未来10年潜在人才需求在135万人以上,平均每年人才需求将不低于13.5万人。

这些巨大的社会需求给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型人才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项目建设基础

人员条件:我校共有计算机专业教师25人(其中:高职8人, 中职10人、省专业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4人,所有教师都具有行业企业经历),兼职教师7人,兼职教师都是各个企业的骨干力量,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术,承担着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其中25名教师全部具有高级工、技师、网络工程师、高级技师等技术职称,所有专业教师每年定期到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践。近几年,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和我校的专业建设需要,学校注重对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培训,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和自我更新“三结合”的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师资培训工作。先后数次派出多位教师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省内外高校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有十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省级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在联办企业的大力支持下,25位计算机专业教师均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使我校的计算机专业建设有了可靠的保证。近年来,本专业教师辅导学生多次在国家级、省级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参与编写校本教材,多次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

资金条件:近几年来,获省职业教育“三重建设"项目资金200余万元,政府配套资金20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400万元,使得用于实训设备购置的总经费达成800万元,学校实训设备总值达2500余万元,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实训设备目前总值已达500余万元(其中计算机网络专业专用设备100余万元)。计划今后三年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训设备投入共需资金100余万元,师资培训费20万元,数字化资源库建设费30万元,合计150万元。

基础条件:我校现有固定资产总额近1.3亿元,其中实验实训设备、设施总额2500余万元。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设备总额近500余万元。学校自2013年成立至今,十分重视实训条件的改善和提高,现已建成专业实训室22个,分别是15个共有800余台电脑的多媒体计算机室、一个有60工位的计算机组装、检测与维修实训室、一个具有40工位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训室、一个具有40工位的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两个有120工位的电子通讯实训室、两个共具有48工位的电工电子实训室。现有的实训设施基本能满足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需求。近3年,学校连续承办了3届“滁州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企业网络搭建项目、网络综合布线项目的比赛。

四、项目建设目标及预期成效

1.项目建设总目标

适应IT产业的发展态势,不断深化与滁州三维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滁州超人电脑公司、滁州移动公司等企业的合作,深化工学交替与订单培训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高标准重点建设优质核心课程资源;打造一支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技能高超、“双师”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成具有真实工作场景,集教学、生产、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训基地;践行并丰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使本专业成为滁州市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计算机网络工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建设符合现代中职教育理念,具有技术领先、功能齐全、手段先进、实训岗位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鲜明、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生培养与教师培训、学校与企业、本地与周边地区共享的品牌专业。

2.分年度建设目标(含实施步骤)

2016年度:

1、初步建立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机制,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着力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计算机应用专业“综合素质+技能特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初步建设以能力为主导的“厚基础、活模块、强实践”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3、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更好地配合核心课程的教学,开发1门课程的项目教学案例及1门课程校本教材;

4、加强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搭建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学习平台。

5、打造一支“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专业骨干教师(含研究生)1名,专业教师团队“双师型”比例达60%,聘请2名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社会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

6、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并完善实践教学环境,进一步建设完善“计算机应用”校内实训基地,完善其社会服务功能,并新建3个校外实训基地,为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夯实基础。

2017年度:

1、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

2、优化课程体系,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再新增开发项目教学案例和校本教材各1门;

4、进一步完善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学习平台。

5、教学团队建设:再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专业骨干教师(含研究生)1名,专业教师团队“双师型”比例达70%,兼职教师中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社会能工巧匠达5名。

6、进一步完善“计算机应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新建校外实训基地达4个。

7、开展“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课题研究,构建“工学交替”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及考核评价方案。

2018年度:

1、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

2、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再新增开发项目教学案例和校本教材各1门;

4、进一步完善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学习平台。

5、教学团队建设:再培养专业骨干教师(含研究生)1名,专业教师团队“双师型”比例达80%,兼职教师中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社会能工巧匠达7名。

6、进一步完善“计算机应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新建校外实训基地达5个。

7、深入开展“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课题研究,完善“工学交替”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及考核评价方案。

具体见进度表

3.项目建设预期成效

项目完成后,根据经济、社会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按照资源共享、体现特色、注重效益的原则,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专业,能集人才培养、示范、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在全国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其预期效果主要体现于:

(1)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示范作用

通过该项目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共享型资源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对滁州市、安徽省其它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省区的同类学校、同类专业或相近专业群建设产生引导和示范作用。通过专业建设为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基础与平台,为同类专业或相近专业群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2)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群提供保障有力的教学与实践条件

通过该项目建设,专业实训环境得到完善和拓展,充实了为核心的“仿真型”实训硬件资源,为数控专业及专业群提供保障有力的实践条件。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共享资源库建设强化了专业建设的软件资源内涵,专业群的软环境也得到极大的充实与改善,强化了专业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3)增强了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通过该项目建设,加强与有关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管理与服务机构的合作交流,加强自身的实力,同时强化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通过专业建设,把该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滁州地区技能鉴定中心,并使之辐射至周边城市及其它区域,把专业建成相关职业学校师资、企业员工及社会劳动力的培训基地。利用专业“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优势,积极开展面向企业的应用技术服务。


五、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及进度安排

重点建设内容

2016

2017

2018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主要观测点内涵及说明

验收要点

验收要点

验收要点

1、发展定位(10分)

1-1 专业定位(4分)

①专业设置与定位(2分)

有效对接区域主导产业、主柱产业、特色主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1.成立“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相关文件;

2对接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制定的切实可行计算机专业设置方案(初稿)

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人指导下,计算机专业对接区域主导、支柱、特色产业,动态调整专业,完善专业设置方案(修订稿)

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人指导下,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充实完善计算机专业设置方案(定稿)

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合理,适应现实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

通过调研了解本地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现实岗位需求,依据 “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相关文件制定“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初稿)

依据 “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相关文件制定“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稿)

依据 “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相关文件制定“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稿)

1-2 发展目标(5分)

①专业建设管理机制(2分)

建立由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紧跟产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变化,建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成效明显。

1.成立“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相关文件;

2.滁州市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3.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设专业目录;

4.参与滁州职教集团活动相关材料。

1.滁州市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2.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设专业目录;

3.参与滁州职教集团

活动相关材料。

1.滁州市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2.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设专业目录;

3.参与滁州职教集团

活动相关材料。

②专业建设规划(2分)

专业建设规划符合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得力。

制定“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修改完善“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贯彻落实“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③专业发展(2分)

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围绕区域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不断改造和拓宽专业服务面向,形成了以本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并辐射带动相关专业发展。

调研本地企业,了解企业需求,拓宽专业服务面向,以本专业为核心,带动和本专业相关联专业发展。

调研本地企业,了解企业需求,拓宽专业服务面向,以本专业为核心,带动和本专业相关联专业发展。

调研本地企业,了解企业需求,拓宽专业服务面向,以本专业为核心,带动和本专业相关联专业发展。

2、教学团队(20分)

2-1专业带头人

(6分)

①培养机制(3分)

学校建立了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机制,专业带头人管理制度健全;本专业建立了校企“双带头人”制,并有效开展工作,校内专业带头人为省级专业带头人或为省级专业技能大赛获奖者。

本专业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培养校企“双带头人”教师3人;

本专业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培养校企“双带头人”教师4人;

本专业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培养校企“双带头人”教师4人;

②成果水平(3分)

校内专业带头人近三年辅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省级以上奖项,或获省级教科研成果奖,或参与公开出版教材编写,或在省级刊物发表专业论文,或主持省级课题研究。

1校内专业带头人辅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省级以上奖项2人次;

2.参与公开出版教材编写1本,在省级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篇;

1校内专业带头人辅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省级以上奖项3人次;

2.参与公开出版教材编写1本,在省级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篇;

1校内专业带头人辅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省级以上奖项4人次;

2.参与公开出版教材编写1本,在省级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篇;

2-2 专业教师

(12分)

①数量与结构(4分)

专业教师人数、学历、梯队结构合理。专业生师比不超过20:1,专业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不低于95%,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20%。

专业教师人数、学历、梯队结构合理。专业生师比不超过20:1,专业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不低于95%,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20%。

专业教师人数、学历、梯队结构合理。专业生师比不超过20:1,专业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不低于95%,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20%。

专业教师人数、学历、梯队结构合理。专业生师比不超过20:1,专业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不低于95%,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20%。

②双师素质(3分)

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70%以上;面向企业、行业聘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任兼职教师占专业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20%,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兼职教师承担。

1本专业专业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参加实践;

2“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70%以上;

3面向企业、行业聘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任兼职教师占专业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20%;

1本专业专业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参加实践;

2.“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70%以上;

3.面向企业、行业聘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任兼职教师占专业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20%;

1本专业专业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参加实践;

2.“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70%以上;

3.面向企业、行业聘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任兼职教师占专业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20%;

③师资培养

制定了教师培养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培养制度健全,培养经费有保障;建立并实施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或单位实践每两年不少于2个月,效果好;建立并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制度,专业教师能够有效利用公有制教学意象派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教学效果好;专业教研组有年度教科研计划,教科研活动深入开展、成效明显。

1制定计算机专任教师培养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健全教师培养制度,切实保障培养经费;

2计算机教研组要制定年度教科研计划,深入开展教科研活动的成果展示

1完善计算机专任教师培养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健全教师培养制度,切实保障培养经费;

2计算机教研组要制定年度教科研计划,深入开展教科研活动的成果展示

1进一步完善计算机专任教师培养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健全教师培养制度,切实保障培养经费;

2计算机教研组要制定年度教科研计划,深入开展教科研活动的成果展示

3-1 校内实训条件

(11分)

①设备设施(4分)

校内实训场所建筑面积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符合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专业教学标准中的规范要求;实训场所布局合理,安全设施完备,能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生产性实训要求,具有真实的职业氛围,具有与专业对应的企业文化氛围和专业特色的育人环境;设备各类、台数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每年按计划完成新增设备购置;设备水平达到行业企业先进标准,具备实践教学、职业资格鉴定、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功能。

1.实训设备按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专业教学标准设置,合理布局实训场所和安全设施,充分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生产性实训要求;

2.淘汰一批老旧设备,更新一批新设备。

1.实训设备按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专业教学标准设置,合理布局实训场所和安全设施,充分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生产性实训要求;

2.再淘汰一批老旧设备,更新一批新设备。

1.实训设备按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专业教学标准设置,合理布局实训场所和安全设施,充分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生产性实训要求;

2.再淘汰一批老旧设备,更新一批新设备。

②运行管理

实训管理制度健全,岗位职责明确;重视安全教育,有完善的安全操作制度和应急预案;有完善的设备使用记录和学生实训手册。

1制定计算机专业实训制度;

2制定计算机专业实训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应急预案;

3认真填写好设备使用记录以及学生实训手册

1完善计算机专业实训管理制度;

2完善计算机专业实训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应急预案;

3认真填写好设备使用记录以及学生实训手册

1进一步完善计算机专业实训制度;

2进一步完善计算机专业实训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应急预案;

3认真填写好设备使用记录以及学生实训手册

③功能发挥

实训条件建设功能与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需求相匹配,职业能力训练内容与培养目标相一致,实训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有详实的实训教学计划,以及定期检查考核的记录;实训开出率达100%,设备利用率95%以上;能发挥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及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

1制定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计划;

2考核记录完整

3实训开出率100%,设备利用率95%以上;

4进行培训、技能鉴定及技术服务;

1完善定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计划;

2考核记录完整

3实训开出率100%,设备利用率95%以上;

4进行培训、技能鉴定及技术服务;

1进一步完善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计划;

2考核记录完整

3实训开出率100%,设备利用率95%以上;

4进行培训、技能鉴定及技术服务;

3-2校外实习条件

①建设与管理

建立与专业对口并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岗位充足,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培养的需要;管理制度完善;校企共同参与实践教学指导。

1.建立3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2.制定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管理制度。

1.建立4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2.不断完善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管理制度。

1.建立5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2.不断完善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管理制度。

②顶岗实习

有健全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管理机制和配套措施完善;顶岗实习岗位与专业面向岗位群基本一致;校企共同承担实习指导,顶岗实习累计时间原则上以关年为主,过程管理到位,学生顶岗实习责任保险、信息通报等安全制度落实到位。

1.有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所有配套措施完善,企业师付和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全程监控学生实习过程;

2.严格控制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以半年为主;

3.为顶岗学生购买意外险;

1.有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所有配套措施完善,企业师付和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全程监控学生实习过程;

2.严格控制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以半年为主;

3.为顶岗学生购买意外险;

1.有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所有配套措施完善,企业师付和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全程监控学生实习过程;

2.严格控制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以半年为主;

3.为顶岗学生购买意外险;

4、人才培养(30分)

4-1 人才培养模式(8分)

①人才培养方案(4分)

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程,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行业企业参与共同制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行业企业参与共同完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行业企业参与共同进一步完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②组织实施(4分)

校企共同组织实施专业教学,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展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1.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探索“中职、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1.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落实“中职、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1.继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完善“中职、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4-2 课程和教材建设(22分)

①课程体系(4分)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公共基础课;确立专业主干课程,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吻合,专业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课计划一览表

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课计划一览表

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课计划一览表

②课程设置(4分)

课程建设有规划、有措施、有成效能够跟踪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专业课建成2门以上市级精品课程。

1根据市场变化校企合作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2建成2门市级精品课程

1根据市场变化校企合作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2建成2门市级精品课程和一门省级精品课程

1根据市场变化校企合作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2建成3门市级精品课程和一门省级精品课程

③教材建设(3分)

有健全的教材制胜制度,公共基础必修课教材全部在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中选用,专业课优先在《书目》中选用;建立了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机制,能联合行业企业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开发区域特色教材、样本教材等多样化教学资源;重视课程资源库建设,主干课程有配套的数安化教学资源,利用率高、成效明显。

1.制定教材选用制度,规范教材选用;

2.开发一门校本教材;

3.建设计算机课程资源库;

1.制定教材选用制度,规范教材选用;

2.再开发一门校本教材;

3.完善计算机课程资源库;

1.制定教材选用制度,规范教材选用;

2.再开发一门校本教材;

3.进一步完善计算机课程资源库;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4分)

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专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体现教学做合一,做中教、做中学,实现知行合一;教学手段灵活,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专业主干课程均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效果良好。

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全部采取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重视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全部采取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重视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全部采取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重视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⑤考核评价

建立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专业主干课程采用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式多元、灵活、恰当。

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和学生综合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和学生综合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进一步完善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和学生综合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⑥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教学管理制度完备,机构健全、队伍结构合理、教学基本文件齐备、教学档案规范常规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高;质量监控体系健全、反馈及时、指导有效;能定期开展社会和毕业生跟踪调研,了解专业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到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中,有效调控教学。

1.有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机构健全、教学基本文件齐备、教学档案规范常规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高;

2. 质量监控体系健全、反馈及时、指导有效;

3. 定期开展社会和毕业生跟踪调研,了解专业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到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中,有效调控教学。

1.有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机构健全、教学基本文件齐备、教学档案规范常规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高;

2. 质量监控体系健全、反馈及时、指导有效;

3. 定期开展社会和毕业生跟踪调研,了解专业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到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中,有效调控教学。

1.有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机构健全、教学基本文件齐备、教学档案规范常规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高;

2. 质量监控体系健全、反馈及时、指导有效;

3. 定期开展社会和毕业生跟踪调研,了解专业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到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中,有效调控教学。

5、质量效益(20分)

5-1 培养规模和质量

(12分)

培养规模(3分)

招生工作有计划、有措施,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100人以上

在校生规模达260

在校生规模达300

在校生规模达350

职业培训(3分)

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年培训人数达1000人次以上,培训质量高。

1.开展校企全作人员培训400人;

2.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社会培训600人次;

1.开展校企全作人员培训500人;

2.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社会培训700人次;

1.开展校企全作人员培训600人;

2.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社会培训800人次;

5-2 培养质量

(10分)

职业能力培养(5分)

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90%以上;在省、国家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成绩优异。

1.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85%以上;

2.在省、国家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成绩争取位列全省前十名之内。

1.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90%以上;

2.在省、国家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成绩争取位列全省前十名之内。

1.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95%以上;

2.在省、国家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成绩争取位列全省前十名之内。

就业与创业(5分)

就业率达95%以上,对口就业率70%以上,就业质量较高;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典型。

就业率达95%以上,对口就业率70%以上。

就业率达95%以上,对口就业率70%以上。

就业率达95%以上,对口就业率70%以上。

5-3 社会效益

(8分)

社会服务(4分)

学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社会声誉好,已成为相关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和输送基地;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成效显著。

1.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企业输送220以上毕业生;

1.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企业输送260以上毕业生;

1.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企业输送300以上毕业生;

示范引领作用(4分)

专业建设特色鲜明,在全省有引领示范作用;专业资源对本区域其它学校开放,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计算机专业资源库对本区域的其它学校开放。

计算机专业资源库对本区域的其它学校开放。

计算机专业资源库对本区域的其它学校开放。

6、特色与创新(5分)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社会服务等方面有创新、有特色,在省内外产生广影响,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上有宣传报道。

因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社会服务等方面有创新、有特色,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上有1篇宣传报道。

因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社会服务等方面有创新、有特色,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上再有1篇宣传报道.

因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社会服务等方面有创新、有特色,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上再有1篇宣传报道.


六、项目建设保障措施(含学校、主管部门及所在市制定的保障措施)

1.

组织

机构

1、由滁州市教育局牵头,成立了有区域内行业、企业、主管领导和技术人员及高校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负责专业建设规划方案的调研、论证,制定专业建设的标准和规划方案。

2、由政府牵头,会同区域内各行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组成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规划方案的组织实施。保证经费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保障重点专业建设按期完成并达标,保证重点专业功能的发挥,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3、学校成立相应的专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实训、教务、教研、就业指导等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并在实训处成立专业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重点专业建设的具体事宜。

2.

支持

政策

2016~2018年期间,学校全年收入的10%以上资金用于专业建设,并逐年有所增加,保证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

原则上建立一个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综合性强、能满足专业主要技能训练、满足上岗训练要求的数控实训基地。同时学校每年将拨出教研、课题研究、教材建设专项经费1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与实训基地建设有关的教研科研立项、著作、教材出版、优秀成果奖励等。

3.

经费

投入

项目经费投入预算约为120万,其中实训室及实训仿真室建设费用80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等建设费用40万。经费投入预算2016年为30万,2017年为30万,2018年为60万。经费来源省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投入100万,市级教育附加和学校自筹20万元。

4.

过程

管理

加强专业建设过程的规范管理。要建立、健全实训基地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实训基地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完善示范实训基地建设评估制度,定期检查各项建设的进展情况,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项目建设过程由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监督与评估。采用全面评估和阶段评估相结合,条件、过程、成果评估相结合,自评和外评相结合,规范性评估与创造性评估相结合,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形式,力求较准确的反映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实际情况。

5.

其它

配套

政策

在学校现有设备、场地、师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上级投入的引导资金,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采取地方财政支持与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式筹措经费;再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培训、认证考试、项目承接、校企合作、人力资源投入等方式增加收入。探索一条可持续运作之路,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建设,加快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机制。专业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设置、全面开放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专家论证意见

                          负责人:                 年    月    日

(专家总人数不少于5人,其中行业企业专家不少于3人)

序号

姓  名

单位及职务/职称

手 机

签 名

1

2

3

4

5

6

7

8

八、审核意见

项目

学校

主管

部门

审核

意见

                                             单位签章

                                      年   月   日




[1]表格不够,可自行拓展加页。下同。


附件下载: